当DeepSeek人工智能以不足GPT-4十分之一的成本训练出671亿参数的“多面手”模型时,内容创作的规则已被彻底改写。
创作者仅需输入关键词,DeepSeek便能生成结构清晰、语言流畅的千字长文;短视频脚本、商业分析报告等复杂任务,在AI辅助下从数日压缩至几分钟。
这场技术革新不仅降低了创作门槛,更重塑了内容生产的本质——个体的成功不再仅依赖天赋,而在于能否敏锐捕捉时代赋予的工具与机遇。
回溯历史,每一次技术浪潮都成就了一批顺势而为的先行者。
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,淘宝网以“低成本创业”的模式崛起,无数草根商家借电商东风实现财富跃迁。
2014年微信公众号红利期,早期入局者凭借原创内容积累百万粉丝,构建起个人品牌护城河。
2016年抖音算法推荐机制初现锋芒,素人通过15秒短视频一夜爆红。
这些案例的共性在于:成功者未必是技术天才或资本巨头,但他们精准踏中了时代齿轮转动的节拍。
时势的本质是技术、政策与需求的共振。
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钻研机器学习与量化交易,正是预见到数据驱动的金融变革,他创立DeepSeek时,又敏锐捕捉到生成式AI将重构人机协作的底层逻辑。
微信公众号的爆发源于移动互联网普及与UGC(用户生成内容)需求的双重推动;抖音的崛起则契合了4G网络普及后短视频消费的井喷式增长。
个体若想突围,需像冲浪者般观察浪潮的形态:既要理解技术工具的潜力,更需洞察社会需求的变迁方向。
成功者与时代的关系,恰如航船与洋流。
在AI迭代速度以月为单位的今天,固守旧模式如同逆水行舟。DeepSeek用户中,既有传统作家借AI突破创作瓶颈,也有小白通过提示词工程转型为内容策划师——他们的共同点是将自身置于技术演进的大坐标系中,通过持续学习重构竞争力。
《周易》有言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
从淘宝店主到AI训练师,从公众号主笔到短视频导演,时代从未停止制造新机遇。
真正的智慧在于:既要有纵身跃入潮流的勇气,更需在洪流中保持清醒,让技术成为延伸能力的杠杆,而非被浪潮吞没的借口。
唯有如此,方能在瞬息万变的时势中,锚定属于自己的成功坐标。
原文链接:时代红利正在消失?会借势的人早就赚翻了,转载请注明来源!